也許你該找人聊聊
一起閱讀

心理學書籍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】 讀書心得

會閱讀這本書的起因,是因為我想找本跟以往閱讀類型較不同的書,這本書從艾爾文的精選書單當中勾起我的好奇心,因此成為我的第一本心理學閱讀書籍。

我對於心理諮商師的理解並不多,直到我在打工度假的期間,遇見一位白人女孩,我們一起在工廠工作。有一天,她發生了令她不愉快的事情(我知道事情的始末,但我不方便訴說),她解決這件事的方法,就是找心理治療師,我也才在那時候知道,歐美對於心理治療是很稀鬆平常的事,但東方的我們,比較少會把心裡的事情對外講,或者認為真的有很嚴重的事才需要向外求助,這讓我體會到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。

下方影片是作者蘿蕊・葛利布 在TED的演講,可以在CC字幕找到中文字幕-《改變你的故事如何改變你的生活》

這本書真的滿好看的,有點像一則則小故事又彼此串聯,每個故事都隱含一些省思,雖然是翻譯書籍,但不會很難閱讀,作者的文筆幽默風趣,甚至把諮詢時心裡的os都寫出來,看到一半真的會噗滋一笑,然而隨著故事發展,越接近結尾,故事越來越完整,越來越看見整個故事的全貌。

故事中人物發生的那些事,有痛苦、有失去、有尋找自我、有人際關係的修復等等,那是我們一生都可能碰到的課題,這些「平易近人」的難題,都成了讀者與作者間的共鳴。

我與書裡的共鳴,在我目前26年的人生裡那曾經讓我失落、鑽牛角尖、猜測、懷疑、不舒服的事件,包含失戀、親人生病逝世、還有人生並沒有完全照著計劃走的失控,閱讀中我得到一些平靜、梳理,似乎自己就坐進了作者的諮詢室裡,我不會過多劇透書裡的情節,主要想分享我自己得到的收穫,我相當推薦你閱讀這本書,也很期待你坐進羅蕊的諮商室(這本書)。

心理學書籍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】 讀書心得

痛和苦不一樣,你一定會痛,但是不一定要那麼苦。要多痛選不了,可是要多苦選的了。

對!不管是書裡的故事,還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,都少不了有痛苦事件的發生,然而發生了就是發生了,生命充滿無奈之外,很多事情無法重來或改變,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失戀時,困在原地動彈不得,我以為我再也無法遇到對我如此好的人(我當下真的這樣想,雖然現在想起來有點好笑);我以為我表現得失常會喚起他的注意與憐憫;我以為我偷偷關注他的消息,會讓我跟他保有連繫,但這些行為表現只說明,我是緊抓著痛而不放。

我們同時享有生而為人的自由,又緊抓眼前的欄杆不放,這個欄杆可能是情緒、可能是你遇上的困難處,但是這個欄杆沒有門,它並不是監獄,我們感受到困住是因為我們融入自身角色,角色隨之而來的是責任,如果我想跨過欄杆,我們則需要改變。

改變就像跳出舒適圈一樣,會感覺陌生、不確定感,但如果plan A行不通,何不換換 plan B呢?《做自己生命設計師》一書裡曾提到:「有時,我們寧願緊抓著熟悉的失敗方法不放,也不願冒險嘗試解決問題所需的重大改變,以免跌得更慘。」但那卻是我們繞過欄杆的方式。

心理學書籍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】 讀書心得

圖片節自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| Lori Gottlieb影片截圖

她每天失去在失去之前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。

這是作者的其中一位病人,剛結完婚度完蜜月卻發現有癌症,年紀輕輕竟離死亡已經不遠了,從不願相信此事會落在他的生命到願意接受,甚至親自主導自己的後事的過程中,讓我最有感觸的一段話是他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探討:

失去多少之後他會不再是自己?就算活下來了,失去這麼多的生活是否還算生活?大多數人或許寧願不思考這種選哪個的問題,也很少跟年老的父母談這些。事實上,在你真正遭遇這些處境之前,它們只是思想實驗。什麼情況是你寧可死亡也不願接受的?失去行動能力?失去心智能力?如果是失去行動能力,是失去多少行動能力?這些情況真的發生時,你還是寧可死亡也不接受嗎?

心理學書籍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】 讀書心得

我不知道該說自己幸還不幸,在我理想的人生中面對至親死亡的課題,可能至少到我中年以後才會體會到,然而我似乎跟身邊同儕的劇本不同,我經歷過自己的至親生病到死亡的過程,那使我更想了解「失去」、「死」、「活著」、「生命的意義」。

因為我曾經如此接近,所以如果是我躺在那病床上,我無法接受我完全沒有自主的能力,卻還有著如此清醒的意識,那會告訴我我有多痛苦。

因為我曾經如此接近,我知道除了我自己痛苦,我還會帶給愛我的人痛苦,他們的付出不會成正比,最後是兩頭傷。

也正因為我曾經如此接近,我會更珍惜現在我擁有的:家人的關係更緊密,即使我們各自變得獨立。

我這樣說可能很矯情,但我有時候真的會很慶幸我的手很健全、身體四肢都在,就像我看到故事裡的主角連呼吸都很奢侈的時候,我都覺得此時此刻的我、看著書的我、在舒適的床上的我,都如此的感恩。(尤其在工廠做著勞動力高的工作時,真的很想跟手道謝XD)

誰不是每天都在失去在失去之前當成理所當然的東西—生命。

生命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百,沒有人能活著離開這個世界,主角很年輕但她無法規畫未來,因為她知道自己要死,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,所以迫使她現在把每分每秒活得充實,但我想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?我們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死,只知道一定會死,想著未來一長串的目標,不如就趁現在動起來!?

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,就越不容易害怕。

如同反脆弱的原理,一個玻璃杯掉到地上會碎掉,但如果是一個球掉到地上,它不但不會碎掉,還會向上彈。事實上,生命有太多事沒有標準答案,也沒有答案。

為何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?為何在有錢的人都有煩惱?因為生命無常,有時甚至無可奈何,講好聽一點可以說是驚奇、變化不斷充滿刺激,心理諮商師的工作並不是替我們解決那些煩人的事物,或是告訴我們下一步在哪裡,他們的工作是試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,讓我們問對問題,因而產生內在與外在的變化產生行動,使自己用更好的方式與自己溝通。

這本書其實很像多人人生的濃縮版,裡面還有很多片段使我心有戚戚焉,我相信不同的人來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啟發,因為我與你的生命經驗一定完全不一樣,但唯一一樣的是,我們都可以自己編輯下一頁章節怎麼寫,如同開頭給你的作者TED演講影片一樣,當你遇到掙扎、或困住你的問題時,拿出你的工具,試想:你要你的生命長什麼樣子?

我要看書

心理學書籍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】 讀書心得

想要收藏這本書,可以透過我的連結購買,我將可以得到少數佣金,用來持續經營我的網站,但並不會影響你的任何權益唷!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幫我轉發給需要的人,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分享、底下留言或mail給我唷!

更多書單、閱讀心得分享

發表評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